國內大型科研儀器共享平臺現狀
目前國內部分省和地區大型科研儀器的信息被集中到了一個平臺,對內開放,對外隔絕的“互聯不互通”使有限的供給和旺盛的需求難以形成通路。 在國家出臺《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》后,各地的新招、實招并不少,有的地區建立了“淘市場”,有的給予供求雙方稅收減免和現金獎勵,還有的推出了“**券”,采取先用后補的方式來促進開放共享。
但據媒體報道,由主導、一次性投入的資源共享平臺多處于閑置或虛設狀態,點擊進入具體的設備信息不是打不開就是返回到主頁,就連某學術機構的服務平臺,可以勾選的也僅有九個地區,以資源為密集的北京區域中心為例,參與共享的也只有寥寥9家成員單位。何以如此?總體看來,由于評價體系不清晰和獎懲辦法的模糊,儀器管理方主動開放的壓力和意愿并不大。此外,目前出臺的政策多集中在了管理方和使用方,對于提供信息發布的“第三方”平臺卻沒有相應的激勵和引導機制,導致其聯而不通。另外比如政策規定,管理單位對外提供開放共享服務,僅可以按照成本補償和非盈利性原則收取材料消耗費、水電等運行費和人工服務費。這對于有需求但又沒多少科研經費的中小企業確實是一項“有利條款”,但對于管理單位而言,卻多少有些有苦說不出。一方面特定的儀器資源具有一定的檢定期,定期檢定會產生大量費用,由誰來幫助攤分?另一方面,儀器動輒幾十萬,損壞了或者出現事故,又由誰來負責?這些都是問題。
其實要從根本上推動大型科研儀器的開放共享,難的不是缺乏大型儀器,也不是儀器信息沒有被集中,而是因動力不足出現“斷點”。因此,作為地方和科技管理部門,在落實意見、出臺細化措施時,不能只管兩頭而不顧中間,想讓馬兒跑卻不給吃草。此外,在選擇第三方機構時,應少一些官方指定,多一些市場選拔。比如引入具備一定條件的互聯網企業,允許其通過開展數據傳輸、分析、保存等增值服務來獲取相應的收入。如此,相信在互聯網“+”的時代,“子不為,我圖之”的**必能打通這些“斷點”,使大型科研儀器真正動起來。